作品真实展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三线精神”的光辉历史篇章,讴歌了中国工人阶级“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情怀。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国家面临着紧张而险恶的国际环境。在党中央的部署下,在战备的指导下,在我国中西部腹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人一下子好了三线。”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的三线战场。“准备战争,准备饥荒,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响彻全世界。《火的时候》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三线建设的启动,客观上形成了我国工业产能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转移。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山区拔地而起,对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工业生产力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剧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中国西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作品从冶炼建筑这一特殊行业入手,生动讲述了钢铁、保定煤矿等川南企业5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辉煌到困窘,在困境中积极创新发展的故事。他们深刻描绘了三线建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难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和力量,特别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
该剧展现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伟大探索。当时,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正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作品所示,通过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完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工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可以说,三线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史上的辉煌一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剧生动地描绘了建设者们留下的宝贵的“三线精神”。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夏这样的三线建设者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性地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无数感人的爱国篇章,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作品将青春叙事与家国叙事有机结合。每一个人物都不是产业大潮中的一个符号,而是历史进程、时代潮流、产业发展、生活洪流中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从喜欢这个人物,到相信他所传达的三线精神,主流价值观默默传播。
几十年来,中国战胜各种挑战特别是国际风险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对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火的时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影视创作如何更好地渗透生活、影响现实、引领时代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作者:力陈东林,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